close
台灣傳統的習俗中,過年應該是從除夕算起,直到正月十五日的
元宵節為止,當時流行許多民歌,道出新春期間各節日的含義,如:
初一 早(開門大吉取於早)
初二 巧(女婿回娘家是稀巧之事)
初三 睏甲飽(初三是赤狗日,不宜外出,啟睏到飽。)
初四 接神(諸神於12月24日返天後,在正月初四又重回凡間)
初五 隔開(代表「新正」已結束,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生日,故商家都
在此日「開市」。
初六 挹肥(清除水肥,把幾天來的穢物清除出去)
初七 七元(古人稱此日為人誕生日)所以家家戶戶要點七根蠟燭,煮
七寶湯,置生果上供祈求解除百病、長生不老。)
初八 完全(暫時把春節的玩樂復原。)
初九 天公生(玉皇大帝的壽誕。)
初十 有食食(拜完天公生的牲禮,又有得吃了。)
十一 請子婿
十二 查某子轉來拜(由正月初二至十二均是女兒,女婿回娘家之日。)
十三 食鹽糜配芥茶(吃稀飯配素菜,食幽默諷刺之意。)
十四 月光(開始為上元月結燈棚。)
十五 上元暝(元宵節,廟宇展示花燈,小孩持小燈籠踩街,而新年活
動也就在一片燈海中結束了。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